被冒名顶替上学最著名的案例是1999年齐玉苓诉1990年济宁商业学校资格被同学顶替案(又是沙东)。此案特殊之处在于,最高院对此不到200字的司法解释中,出现了「依据宪法规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的表述,此即所谓开「宪法司法化」的先河,当时认为历史意义巨大,现在看,大家当时纯粹是想多了。
我也发现这个问题了,不知什么原因,感觉还挺普遍,并且发生的事都是很大的、可谓轰动一时的大新闻,你举的那些例子只能算小新闻了。比如我本来想搜一下前段时间某个幼儿园给孩子吃发霉大米臭鸡腿过期食品的新闻,想看看现在进展情况,几个孩子是不是真得了癌,结果搜到的全是当时那一两天的报道,没有后续和目前的情况。
最近发现很多年前发生的大新闻,现在去搜,同样全是当时那一两天的报道,后面情况怎么样了,现在也是个未知数。除非后面被判刑了可以看到有报道。
我觉得这是挺糟糕的一件事,我们的从业人员太不职业、专业,都只是在追求即时的热点爆点,其实很多大新闻还是有很多人想要关注后续情况,难道因为流量不够达不到他们的报道标准?我不知是不是这样,希望有媒体业内人员可以来释疑下。